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政策动态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动质检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2025-09-22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动质检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有关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全市质检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质检技术引领产业升级、驱动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编制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紧扣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以“标准引领、计量筑基、检测强链、认证赋能”为主线,推动质检技术与数字技术、绿色转型、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系。

  到2027年底,力争实现:

  产业规模:质检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机构达8家以上,规上机构增至400家。

  技术能力:新增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1个、新增省级授权质量监督检验站1个,新增国家或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个,新增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或中试平台等领域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2个,实现重点产业质检技术服务能力全覆盖。

  创新生态:新增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8项以上,建成质量标准实验室6个,建成技术专家智库,新增5个促产业优化升级案例。

  服务效能:建成广州内外贸一体化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工作站和内外贸一体化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碳足迹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等绿色节能认证数量增长30%;碳排放计量标准覆盖率提升至90%。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计量基础能力建设

  1. 实施计量标准体系升级行动

  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和重大民生监管领域的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与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面向重点领域,推动技术机构与社会资源计量授权和能力共建,提升计量服务供给质量。鼓励龙头企业、技术机构、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研制新型标准物质。落实广州市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快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建设,建成国家级碳计量测试平台。

  2. 实施产业计量赋能行动

  面向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开展计量协同攻关、应用示范和服务场景建设,推动计量技术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加速检测仪器设备的国产替代和升级换代,探索检验检测、计量设备首台套设备的认定。完成2个国家级、2个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验收,培育、申报新兴领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形成“产业需求-计量研发-测试应用”协同机制。

  3.实施智慧计量创新行动

  加强远程计量监管技术研究,加快推进计量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互联网+计量”新型监管模式。建立充电桩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充电桩在线监测。建立电能表计量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在运电能表状态评价及更换管理。推动集贸市场和大型连锁商超计量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广使用具备防作弊功能的智能网联电子计价秤。

  (二)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水平

  1. 实施服务平台提升行动

  充分发挥本地部署国家级、省级检测服务平台技术支撑作用,指导建成国家新型电力系统数字传感及控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聚焦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培育筹建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围绕化妆品产业布局,建设化妆品人工智能检测技术平台。支持建设国家工业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等机器人检测评价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广州医疗器械检验中心,打造国际国内一流的医疗器械专业机构,推动广州市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

  2.实施前沿技术攻坚行动

  鼓励机构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制造、智能装备、绿色石化、船舶与海洋工程等重点产业领域,在关键检测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攻克“卡脖子”难题。推动新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广州装备可靠性评价建设,为智能检测装备企业提供标准制修订、产品可靠性评价与认证等专业服务。鼓励机构开展检测方法、仪器设备等专利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自主创新品牌。支持机构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力争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形成特色品牌优势,力争“专精特新”机构突破300家。

  3. 实施数字检测赋能行动

  开发AI产检研供需对接服务模型,推广使用对接服务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检验检测服务融合,引导机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鼓励开发建设报告真伪查验系统,提供全过程数字化溯源服务。扩大“5G+工业互联网”检测监测环节应用场景,探索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在设备检测维护、巡检、设备故障诊断、外观缺陷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检测效能。

  4. 深化促产业优化升级行动

  深化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一区三园”差异化发展布局,组织开展广聚湾区、穗检强链服务活动,建立产检融合对接机制。延伸检测服务链条,推动机构从单一检测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服务转型,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提升“产品医院”服务平台服务质量,解决新产品检验检测距离远、周期长、成本高等难题。打造一批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三)深化认证认可创新应用

  1. 实施绿色认证推广行动

  在锂电池、电子电器、纺织品、光伏等领域,加大涉碳类认证技术研究,研发新绿色低碳认证项目,增加认证种类供给。推动全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加强核查认证标准、规则研发及因子库建设。围绕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积极推动绿色认证服务和低碳指标分析评价,推动建立政府部门、行业认证评价采信机制。

  2. 实施高端认证培育行动

  持续推进“食在广州”、“粤妆甄品”等品牌认证。鼓励开展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家电、车联网产品品质认证,探索开展新型储能、物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认证,推动行业推广应用。实施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和中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县强链行动,助推制造业提质升级。

  3. 实施数字认证转型行动

  建立健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认证制度。完善网络信息安全认证采信机制,促进认证结果的跨行业采信共享,促进网络信息产业和市场体系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质量认证领域数字化评价规则和技术规范,逐步推广数字证书应用,在财政招投标领域,探索建立可追溯的认证信息存证系统。

  (四)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

  1. 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行动

  推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要素整合,建立全市统一的NQI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中小微企业和产业链提质增效,在化妆品、智能装备、纺织服装等领域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

  2. 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行动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质检技术合作,共建大湾区认证认可联盟,推动三地标准、检测、认证结果互认。推动“湾区认证”、“湾区标准”在食品、建筑材料、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应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计量工作的全面合作,推进高水平计量基础设施建设。

  3. 实施国际化能力提升行动

  鼓励机构参与国际合格评定组织活动,承担ISO、IEC等国际标准制修订任务,助力我市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建立“一带一路”质检技术服务联盟,为企业出海提供标准对接、检测认证等服务,开展国际、国家标准关键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比对验证。支持机构通过在国(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或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加强海外布局,取得境外资质认可或授权指定,随产业走出去。鼓励外资机构在穗增资扩产、规划建设总部机构,引入国外先进标准、合格评定技术和服务,为制造业出海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挖掘服务外包潜力,鼓励更多质量认证“小而美”国际互认合作项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统筹推进行动方案实施。建立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根据产业和区域划分,按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协同发力原则共同推进。

  (二)强化政策支持

  推动质量技术服务激励政策嵌入产业政策,鼓励质检技术发展,重点支持重大平台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项目。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区根据产业需求建设特色检测认证产业园区,为质检技术机构用地、用房提供资源保障。

  (三)深化人才培育

  围绕检验检测专业设置,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建立质检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产学研用”复合型人才。培育高水平计量人才队伍。强化质检技术继续教育,实施“质检技术领军人才”计划,引进和培育50名以上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专家,建立200人以上的专家智库。

  (四)优化监管服务

  推行机构信用分类,建立信用档案,实施差异化监管。探索“互联网+智慧监管”,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强化部门、行业间的联合,加大非法检测认证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出具虚假不实检测、认证结果等弄虚作假的行为。

  (五)加大宣传力度

  围绕“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世界标准日”“质量月”等主题活动日,宣传质检技术成果,提升社会感知度。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机构间交流合作,推动建立行业自律生态。

QQ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